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双螺旋”,能否增强新加坡金融科技的绿色竞争力?
经受住疫情考验的新加坡,正在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企业入驻。
7月中旬,加拿大阿尔伯塔投资管理公司(AIMCo)正考虑在新加坡设立首个亚洲办公室。该机构的私募股权和国际业务主管Peter Teti说,新加坡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未来可以通过它实现在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投资。
阿尔伯塔不是个案。今年,包括蚂蚁集团、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等机构在内,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新加坡。戴森、亚马逊、台积电、药明康德、米哈游等国内外企业也选择到新加坡开设分支或建立工厂。
作为东南亚地区创业投资的最佳目的地,新加坡还聚集了Grab、Sea、Lazada和Razer等独角兽的亚太总部。根据毕马威和汇丰银行7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初创企业去年筹集了84.68亿美元资金。
Grab 旗下的 GrabPay 数字钱包用户数已破亿,图为 Grab 创始人陈炳耀 ( 左 ) 和陈慧玲 ( 右 )
新加坡的亮眼成绩,格外引人注目。2021年,新加坡GDP增长7.6%,乃表现最好的发达经济体之一。随着边境开放和防疫限制取消,2022年上半年,新加坡入境游客人数猛增,旅游业有望迎来强劲复苏;新加坡还积极建设自动化港口,为全球供应链拥堵提供解决方案。
各个产业之中,金融科技也是新加坡的强项之一。新加坡颇具独特性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框架,放宽既有法律和监管要求,为金融创新项目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使新加坡成为亚洲地区加密货币创业中心。Coinbase、FTX、a16z(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等企业已进驻新加坡。
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31)排行榜将金融业细分为8个具体部门,并在收集了各部门业内人士的意见后,进行了各部门的次级指数排行。结果显示,在金融科技领域,新加坡位居全球亚军,仅次于纽约,甚至超越了伦敦。
除了上述仅参照业内人士意见所做的排行之外,GFCI 31还综合了30种不同外部指数,包括城市创新、可持续交通、绿色金融的质量和深度、房地产透明度、城市安全、家庭净资产、国际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对各大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进行了评分和排行。
新加坡金融科技的得分为676分,排第13位,较第30期下滑了3位,被中国5大城市全数超越——上海(705分,第2位)、北京(701分,第3位)、深圳(691分,第6位)、香港(682分,第8位)、广州(677分,第12位)。
新加坡人均GDP接近9.8万新加坡元(约7万美元),仍是其优势。人均GDP是一个与各地人才竞争力密切相关的数据。
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排行榜上,新加坡的得分(79.38分)就仅次于瑞士,居全球亚军,远超日本(68.68分,第20位)、韩国(63.16分,第27位)、马来西亚(59.70分,第34位)等其他几个亚洲国家。
在GTCI指数的六大支柱中,新加坡在人才赋能、吸引及培养方面均排行全球第2位,在全球知识技能、职业&技术技能则依次排第3位和第4位;唯有在人才留存方面表现最差,排第35位,比不上日本(第17位)和韩国(第24位),但还是领先于马来西亚(第51位)。
2022 年新加坡 GDP 估计将增长 3%~5% ,图为其城市景观
如果从联合国2022年《世界幸福指数报告》来看,新加坡排名第27位,在东南亚国家中位居第一,也比日本(第54位)、韩国(第59位)均高出一大截。幸福指数越高,自然更有利于把人才留在新加坡。
不过,新加坡在人才留存力方面输给日本和韩国,则意味着新加坡当地企业的人才周转率(又称“员工流失率”)远高于日韩两国。
以金融科技企业为例,在全球9大金融中心中,新加坡的人才周转率就高居第2位。
英国猎头公司华德士(Robert Walters)《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人才报告》显示,新加坡金融科技人才平均一份工做满1.3年就跳槽,而纽约和荷兰平均为2年,旧金山为1.8年,日本和西班牙为1.7年,澳大利亚为1.5年,英国为1.4年。
新加坡金融科技企业多达1400多家,怪不得当地金融科技人才再怎么爱跳槽也不愁找不到新东家了。
据悉,2021年新加坡金融服务&金融科技行业净新增了4300个就业岗位,2022年估计还将新增9400个就业机会,其中3000个为科技“饭碗”。
目前,新加坡金融业正加速吸纳应用开发、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人才。比如说,华侨银行(OCBC)未来3年就计划招聘1500名科技员工。
资金不再“便宜”,整合潮来了
自今年3月以来,为“驯服”创40年来新高的通胀率(9.1%),美联储已连续4次加息至2.25%~2.5%的区间,而欧洲央行7月21日亦将利率上调了50个基点,此外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央行也均收回了货币宽松政策。
市场上少了许多“便宜”资金,对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将造成何种影响?
毕马威(KPMG)认为,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已进入了修正期,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投资已有收缩迹象,投资商的投资心态已较以前更为谨慎,在挑选投资对象时也更为挑剔。
毕马威所言的“修正期”也指,更多资金流向更高成长的市场及下一波科技转型技术(主要指与气候变化、供应链、金融&加密货币市场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及农业科技等领域相关的金融科技)。
的确,在欧美市场,一些去年还让投资商极力追捧的金融科技超级热门公司,今年已大为“降温”——
以瑞典的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简称BNPL)企业Klarna为例,去年融资时其估值一度高达460亿美元,但今年7月有传言称,它正在与原来的投资商红杉资本等商谈最新一轮融资6.5亿美元,但要想拿到这笔钱,却不得不将身价降至65亿美元——这可是不到去年一成半的“甩买价”。
此外,美国的先买后付企业Affirm,股价则已从去年11月的约170美元/股“蒸发”掉了近八成半,今年7月底其股价低至约23美元/股。
去年3月,美国在线支付企业Stripe估值高达950亿美元,今年7月中旬却宣布将其内部股价自40美元/股下调至29美元/股,这意味着其估值下调至740亿美元。
就连PayPal这位在线支付“老大哥”,股价也已从去年8月的300美元/股“缩水”了七成半,今年7月底其股价仅为约77美元/股。
英国数字银行Zopa原定于2022年底的IPO计划,现在也不得不宣布暂时搁置……
简而言之,去年金融科技行业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好光景,今年却面临宏观经济环境转差的严峻考验。
已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金融科技甚至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行业整合。
“整合”(Consolidation),可是比毕马威所言的“修正”(Correction),要远为“大动作”了。
直至去年,新加坡金融业整体表现依然良好——行业增加值增长了7.4%,而金融科技吸纳的投资则达39亿美元。
39亿美元,在全球占比几何呢?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金融科技行业融资总额为1320亿美元,也就是说,新加坡占比接近3%。
相比之下,去年美国金融科技融资(630亿美元)占比高达47.7%;英国占比估计约为11%。在美英两国面前,新加坡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在亚太区尤其是东南亚,新加坡金融科技的分量就重得多了。
据S&P Global数据,2021年亚太区(不包括俄罗斯)金融科技融资总额为156.9亿美元。粗略估算,新加坡在其中占比约为25%。而在东南亚金融科技融资总额(47亿美元)中,单是新加坡就占了其中约八成。
值得指出的是,投资商青睐新加坡金融科技企业,其实也是指望其金融科技应用未来能成功渗透进东南亚各国——
目前,新加坡金融科技采用率已达67%,而东南亚人口接近7亿,若未来当中有七成人采用金融科技的话,就意味着有近5亿人的庞大用户群了。
新加坡金融科技采用率已达 67%
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SFA)的数据显示,2021年东盟6国占比最高的金融科技投资领域依次为支付(22%)、另类借贷(18%)、加密货币(18%)和投资科技(16%)。
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4国占比最高的均为支付科技,泰国则是另类借贷(21%)略高于支付(20%)。
不过,新加坡占比最高的却是加密货币(25%),紧接着才是投资科技(18%)、支付(15%)和另类借贷(14%),其他4个领域占比则均是个位数——保险科技(7%)、财务&会计科技(7%)、银行科技(6%)、金融服务区块链科技(4%)和监管科技(4%)。
今年五六月,露娜(Luna)数码币和特拉(Terra) 稳定币断崖式贬值,让不少投资者的财富化为乌有,而Luna Foundation Guard 和TerraForm Labs两家公司的总部注册地又恰好都选在新加坡,媒体提及它们时也常称之为“Singapore-based”的公司,这对新加坡保持其在投资监管方面的美誉度自然不是好事。
最近,在新加坡金管局(MAS)最新年报发布媒体见面会上,局长孟文能(Ravi Menon)特此澄清了这一点,表示两家公司在新加坡乃无牌照经营,因而并不在MAS监管范围之内,而已停业的三箭资本则不受《支付服务法案》监管,被冻结的加密货币借贷机构Vauld亦属无牌照经营,同样不受MAS监管。
孟文能还表示,目前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仅聚焦洗钱及恐怖主义融资,并未覆盖消费者保护、市场行为及稳定币储备金支持等领域。MAS只能广泛咨询各方意见,以期未来在加强监管方面能有所改变。
全球加密货币行业不断进化,监管尚在追赶行业趋势,而MAS过去5年来不断向加密货币投资者敲响的高风险警钟,自然还将长响。
实际上,孟文能就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3种场景所敲响的“警钟”,也值得一听。
他分别用“Good”“Bad”和“Ugly”3个词描述了以下3种可能——
好场景是“软着陆”,经济增长大幅放缓,但通胀得到缓解,经济避免陷入衰退;
坏场景是“硬着陆”,虽然通胀得到成功抑制,但一些大国陷入经济衰退;
丑场景是滞胀(Stagflation),经济增长停滞,而通胀却仍然高企。
当脱碳碰上Web 3.0
受经济大环境转差影响,2022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版图也出现不少新动向。
德勤最新发布的数据(基于Venture Scanner)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从去年同期的696亿美元下滑至529亿美元,跌幅达24%。
具体而言,占比最小(9%)的保险科技投资额跌幅最大,达48%;占比最大(66%)的银行科技跌幅为14%;房地产科技(占14%)和投资科技(占11%)跌幅则均为34%。
美国(239亿美元)、英国(90亿美元)、印度(32亿美元)、巴西(23亿美元)、法国(19亿美元)等5个国家占了全球金融投资的76.2%,而去年尚在全球排第4位的德国,则跌出Top 5之列。
今年上半年,在风投支持下最新创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仅有8家,而上市的公司则仅有6家。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行业的并购交易额倒是大幅提升了52%达464亿美元。
看来,金融科技行业的确已现整合之势。
在上述动向中,新加坡最应关注的或许是这个问题——加密货币在全球金融科技投资中的分量是否正在变轻,而银行科技的分量却正在变重?
如果答案是Yes,那么未来新加坡金融科技的分布版图自然也会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了。
新加坡政府高层对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看法,也是业界密切关注的焦点。
今年6月21—23日,“零点论坛”在瑞士举办,该论坛聚焦讨论的是基于Web 3.0架构的两大领域——资产代币化(Tokenization)及可持续金融方面的市场新商机。
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统筹部长王瑞杰(Heng Swee Keat)原本计划出席却因感染新冠无法成行,只好以预录视频的方式发表了讲话。
王瑞杰表示,加密货币虽受投机活动影响,不适合零售投资,但区块链技术未来可能改善跨境批发交易。
此外他还指出,绿色金融科技虽刚起步但正在步入发展轨道,而未来几年数字科技和绿色科技的“双螺旋”力量将驱动投融资导向。
在跨境批发交易方面,去年9月新加坡与国际清算银行创新枢纽合作推出的邓巴计划(Project Dunbar),将建立一个多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共享平台,以促进更经济,更快捷,更安全的跨境支付。
邓巴计划将由Partior技术平台提供支持。Partiro由新加坡政府、星展银行和摩根大通于2020年联合创立,基于区块链技术提供银行间实时结算服务。
在绿色金融科技方面,2年前新加坡就推出了绿色足迹计划(Project Greenprint)以汇集绿色金融数据流,而明年还将推出地区API交互平台“绿色足迹市场”。
今年7月底,绿色足迹计划还携手谷歌云端平台,推出了碳零点工程(Point Carbon Zero Programme),以驱动亚洲气候金融科技方案的创新、孵化和规模化。
如果要推举新加坡绿色金融科技新创企业的话,人工智能平台NovA!则堪称佳例了。比如说,它能在发放及审批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项目贷款时,评估相关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风险。
此外,新加坡还为测试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资产代币化可行性等实验提供监管沙盒之便利。
看来,未来新加坡金融科技将放眼东南亚乃至亚太区,紧扣脱碳及Web 3.0潮流来调整布局并引进人才,用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双螺旋”(Helix)维度,来增强新加坡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独特竞争力了。
撰文—布浩
编辑—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