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虽乃农业小国,却积极探索转型为农业“智”国的可能。
说起韩国出品的农粮食品或保健品,贪美食的人脑海里可能马上会浮现出一碟红艳鲜辣、酸甜爽口的泡菜了。
不过,重养生的人或许就会联想起一根根躺在铁盒里,绛红中透着贵气,看起来“铜筋铁骨”的高丽参。
至于爱光顾便利店又热衷追星的年轻人,自然乐得追随防弹少年团(BTS)的智旻等几位帅哥,来一杯火辣的三养火鸡面,或者香浓的农心炸酱乌龙面抑或爽口的八道凉拌面。
都说韩流影响力非凡,而韩国美食正是韩流一大生力军。
就拿泡菜来说,名字念起来脆生生的“Kimchi”,近年来就颇有走向全球,成为世界美食之势头。
爱看奈飞《铁人料理》综艺节目的朋友,可能曾对纽约Mokbar拉面馆老板娘崔以莎(Esther Choi)奉上的泡菜拉面食指大动吧。
相比起大眼美女崔以莎,另一韩裔姑娘,德州奥斯汀Line精品酒店Arlo Grey餐厅的主厨及主人,第10季《顶级大厨》冠军得主克里斯汀·基什(Kristen Kish)则长着一双细长眼,而利落短发和灿烂笑容则让她更像是一位新潮的韩国小帅哥。
韩裔美女厨师崔以莎 ( 左二 ) 和克里斯汀 · 基什(右三)参加 《铁人料理:传奇争霸战》节目
韩国人卖起拉面有流行歌坛偶像助力,让泡菜国际化则有韩裔美女大厨吸睛,宣传起高丽参时也同样少不了要沾点“星”光——
看着李敏镐、金秀贤等花样男子拿着正官庄红参茶或彤人秘护肤保养品对你循循善诱,养生或爱美一族怕是很难不心动并买来试试了。
据了解,韩国即食拉面、高丽参及泡菜在享誉国际的同时,去年的出口金额依次约为6.7亿美元、2.67亿美元和1.59亿美元,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当然,与韩国高达6400多亿美元的出口总额相比,这几个数字可能就显得九牛一毛。
的确,如今的韩国已是高收入发达工业国家,2021年其GDP接近1.8万亿美元,为全球第12大经济体。
人口则有5100多万,人均GDP高达3.5万美元。
去年,它出口了近2008亿美元的电子电气设备,相比之下,其农粮和海鲜食品出口总额却仅有区区113.6亿美元,其中农粮食品为85.4亿美元,而海鲜食品则为28.2亿美元。
饶是如此,却已是喜人消息——这可是韩国农粮及海鲜食品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而15.1%的同比增长率也算是颇为可观了。
只是,农林渔业增加值在其GDP中占比毕竟还是极低——只有1.8%。
在1964年,这个数字可是一度高达46.5%,但到1987年就已跌至10%以下,到1997年则滑至5%以下,自2016年之后的各年则均不到2%。
可想而知,韩国人在“食”方面极为依赖进口。
2021年,韩国435亿美元的农产品进口总额当中,面向消费者的农粮食品占了173亿美元。
这一年,韩国人消费掉的进口食品包括:35亿美元牛肉、22亿美元制备食品、17亿美元猪肉、13亿美元酒、9亿多美元咖啡、6.8亿美元奶酪,吃掉的加工水果&坚果、烘焙食品、巧克力和加工蔬菜也各有三四亿美元。
若从谷物来看,韩国年产约400万吨大米,但约400万吨的小麦年消费量却百分百依赖进口,而玉米进口总量则高达1200万吨左右,其中960多万吨用于生产饲料,其余240多万吨则作为食品,或用于种子及工业用途。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20年韩国谷物粮食的自给率已跌至19.3%——这是其史上首次跌破20%。
2000年,其谷物粮食的自给率尚达30.9%,但过去20年来这一比率却已下滑了11.6%。
其中,唯有大米自给率达93%。但是,其国产大豆、玉米及小麦则依次仅能满足7.5%、0.7%及0.5%的国内需求。
过去几十年来,韩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让其膳食习惯也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30年前,韩国人均大米消费量是2022年的两倍,2022年却已降至56.9公斤,就算是与10年前2012年的69.8公斤相比,减幅也达17.3%。
越来越多韩国人米饭吃得少了,面条和面包却吃得多了。但是,韩国本土小麦产量却仅有3万吨左右,对每年约400万吨的小麦消费量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了。
怪不得韩国政府忙着鼓励农民多种小麦,定下了到2025年将小麦自给率提升至5%(相当于12万吨),到2030年提高至10%(相当于24万吨)的目标。
据悉,2022年韩国小麦种植面积已较前一年增加了32.7%(2035公顷),达8259公顷,只是尚达不到政府定下的1万公顷的目标。
韩国前两大小麦供应国为澳大利亚(150多万吨)和美国(120多万吨),‘乌克兰和保加利亚则并排第3位,每年各向韩国出口40多万吨小麦,接下来才是加拿大(30多万吨)和罗马尼亚(20多万吨)。
今年2月俄乌冲突暴发,已直接导致上半年韩国1200多家烘焙店关门大吉。
若有人仍听闻即食面厂家农心海外市场频传捷报,则是因为它其实早就把拉面厂开设到国外去了——继17年前在美国加州库卡蒙格牧场市开设第一家工厂之后,今年4月底第二家工厂也已在当地开始生产。
韩国面积只有9.9万多平方公里,比中国浙江省还略小,但人口密度却已高达499人/平方公里,单是给人类栖居就已嫌挤,哪还可能像地广人稀的国家那般大面积种植小麦呢?
再说,其国土七成为山区地形,而农业用地占比还不到两成,只有约160万公顷(1.6万平方公里)。
农业用地面积有限,再加上是在山地上种田,自然很难发展为大农场。
韩国七成国土面积为山区,图为首尔景福宫
2021年,韩国共有103万家农户,56.8%的农户只有两个劳动力,而77.5万家农户的农地面积小于1公顷,占了所有农户总数的73.2%。
而且,其221万农业人口中,年龄65岁以上的农民占比高达46.8%。
这不禁引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想后继有人,韩国农业须做些什么?
创新谷中的年轻“佃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唐代诗人李绅这首深入人心的《锄禾》,劝人体恤农民劳作之苦,并时时勿忘爱惜粮食。
在5~7世纪中后期,韩半岛尚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并立的三国时代。
而到了1200多年前李绅所处的中晚唐,韩半岛则出现了南部新罗和北部渤海两国对立的局面。
更为人熟知的“高丽”一名,其实等到公元918年才启用;至于“朝鲜”一名,则始于到14世纪末;如今的“Korea”一名,则可溯源至“高丽”时期。
据说韩半岛的稻米种植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般被认为是从中国传入的。至于大米成为当地人主粮,则大概是公元57年之后的事了。
过去两千年间朝代几经变迁,但直至1960年代工业化启步之前,韩国还是一个农业穷国。可以说,韩国在短短数十年间奇迹般崛起为东亚强国,靠的正是摆脱了小农视角,转而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
不过,近些年来,海外人士可能不时会听闻到韩国智慧农业谷和智慧农庄兴建的消息——咦,韩国又“重农”了吗?到底怎么回事?
不久前的10月初,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就亲自到庆尚北道尚州市参观了智慧农庄,而在他此行之后,韩国农业、食品和农村事务部(MAFRA)就迅速对外宣布了一个“5年计划”(2023—2027年),为把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科技可持续增长引擎画出了蓝图。相关举措如下——
韩国计划到2027年培养出3万名年轻农民;到2040年,则要将40岁以下的农民在农民总人数中的占比,自2020年的1.2%提高至10%。
明年,首批4000名下乡务农的年轻农民,每月可获补贴110万韩元(约777美元),若需购买土地则可自政府获担保贷款3亿乃至5亿韩元,借贷利率仅为1.5%,还款周期则可长达25年。
此外,政府还将设立总金额达1000亿韩元(约7000多万美元)的农业发展投资基金,用于帮助这些年轻农民改善住房、生活条件及资金问题。
尹锡悦明确表示,政府全力支持年轻人成长为智慧农业专家,并将在未来数年内投资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
韩国政府将积极培育采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农庄,并加大相关研发投入,以便将高科技整合进农业生产。
或许,对当今不少年轻人来说,务农若要像李绅古诗所写那般在烈日下挥汗锄禾,那肯定没人肯下乡了。
但是,如果在21世纪当个“智慧农民”,只需拿部智能手机,对着屏幕在各个应用中轻松地点点戳戳,就可随时监测农庄中的气温和湿度等参数,并作出相应调整——比如说,若日头太烈就可通过应用为种植的草莓自动打开遮阳网——那么年轻人可能就会有点心动了,至少不会再对“当农民”之途望而却步或不屑一顾了吧?
实际上,早在文在寅出任韩国总统的2017年底,韩国MAFRA推出的上一个“5年计划”(2018—2022年)就已开始通过提供补贴,鼓励年轻人勇当“Smart Farmer”了。
至于韩国智慧农业创新谷的建设,也早在三四年前就已启动。
尹锡悦前去参观的尚州智慧农业创新谷,就是在去年年底建成并投入营运的。
该创新谷规模居全国首位,总面积达42.7公顷,包括培训设施、租赁区、展示区及技术支持中心等在内。
年轻人在孵化中心接受一年多的培训并通过考核之后,就可几个人组建一个小团队,以极低的租金租下面积不等的智慧农庄,开始种植草莓、番茄、黄瓜、甜瓜、彩椒等水果或蔬菜了。
除了尚州创新谷已投入营运之外,全罗北道金堤市(Gimje)创新谷(面积21.3公顷)也已于去年年底建成。
另外两个创新谷——分别位于全罗南道高兴郡(Goheung)和庆尚南道密阳市(Miryang)的建设也已接近收尾阶段。
当然,创新谷再大,毕竟也就数十公顷而已,而若能将智慧农业科技应用到远为广阔的户外的地里田间去,未来韩国农业才有望真正改头换面。
也就是说,除了温室,田地也应进行智慧农业尝试。
农业科技公司 Farm 8 在首尔地铁站里面开智慧农庄
2020年,继2018年创新谷项目启步两年之后,韩国发起了在户外田地建设智慧农庄的经验研究。
具体规划则是,到2023年建成3个开放型的户外智慧农业区,包括忠清北道桂山里(Guisan)的豆类种植区,庆尚北道安东市(Andong)的苹果园,以及全罗南道罗州市(Naju)的稻米种植区。
不妨将视线暂且投向创新谷和智慧农业区之外,来看看过去8年间智慧农业(Smart Farming)在韩国全国的渗透和进展吧——
2014年,韩国智慧农庄(包括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当中,温室(主要种植水果和蔬菜作物)面积总计只有405公顷,2017年增到4010公顷,2019年达5383公顷,2021年已达6485公顷;2022年还将增至7000公顷;而畜牧养殖智慧农庄2021年则有4743家,2022年还将增至5750家。
目前,韩国智慧农庄种得最多的为草莓、甜瓜、番茄、彩椒及玫瑰。
韩国的谷物、水果及肉类虽依赖进口,但韩国蔬菜的自给率倒是高达83%。
近些年韩国出口得最多的几种蔬菜,依次为彩椒、平菇、金珍菇、大白菜及番茄。其蔬菜主要出口往日本、美国、台湾、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日本进口的彩椒八成多来自韩国,而中国和越南也已成为韩国彩椒的出口市场。
将智慧农庄开到国外去
据悉,今年因受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暴雨天气影响,韩国大白菜产量下降,供应短缺并大幅涨价,已使近几个月韩国泡菜价格贵得离谱,甚至被媒体称为“泡菜危机”。
看来,那些已开始到海外设厂的韩国泡菜生产商要为自己庆幸了。
今年3月,中国人熟悉的宗家府泡菜品牌的母公司——大象集团(Daesang)就已把泡菜工厂开到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甚至到纽约时代广场打响了泡菜广告。
至于韩国本土泡菜市场,则已有四成份额被价格远为便宜的中国进口泡菜所占据。这些泡菜主要来自山东青岛仁兆镇。
“泡菜危机”说明了一点,气候变化也是韩国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的一大驱动力。
韩国气候变化的趋势,简而言之就是夏季将更长,而冬季将更短。到2050年之后,气候变化对其农业的影响将益加鲜明,而到21世纪末时,影响则将更为严峻。
韩国重要农作物如大米、土豆、大白菜及胡椒等均难耐高温天气、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考验。
如果韩国南部气温升高得更快,那么以后越往北的地区可能就越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了。
鉴于韩国农地面积实在有限,农业规模又太小,它发展智慧农业的强项其实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其先进的信息通信科技实力。
毕竟,就智慧农庄而言,自感应器、无人机、温度及湿度监测器、灌溉系统、机器人等自动化设施,到卫星图像、物联网、大数据收集、云端计算及人工智能,均必须有强大的信息通信科技作支撑。
韩国发展智慧农业,视野其实不必局限于其国内,而是大可放眼海外。
近一年多以来,韩国人已把智慧农庄开到了哈萨克斯坦、越南、阿联酋等国,今年还开始与菲律宾探讨智慧农庄项目的合作可能。
在这几个国家中,沙漠气候的阿联酋自然只能尝试兴建温室这种智慧农庄。
而继阿联酋之后,其他几个海合会(GCC)国家——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均是韩国开拓垂直型智慧农庄的目标市场。
虽然目前韩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智慧农庄多是温室,但未来其智慧农业科技若能被应用至耕地面积可观的国家的户外田地,就意味着一个远为广阔的市场了。
就耕地面积而言,菲律宾有559万公顷,越南有678万公顷,哈萨克斯坦则多达2955万公顷,在韩国农业科技企业眼中正是商机无限的宝地。
智慧农业科技的出口,其实是极具潜力的大生意。
美国Data Bridge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慧农庄市场规模为128亿美元,但2022—2029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将达12.86%,到2029年将增长至336.9亿美元。
据悉,近些年韩国在智慧农业科技方面积极向荷兰“取经”。
荷兰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强国,但其耕地面积其实只有100万公顷,比韩国的135万公顷还少,而去年其农产品出口居然创下了1047亿欧元的新纪录!
韩国的确必须在未来几年内尽快培养出一支精锐年轻的“Smart Farmer”生力军,才有望真正学到荷兰人智慧农业科技及商业模式的精髓吧。
撰文—布浩
编辑—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