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培养心理韧性 驾驭不确定性

培养心理韧性 驾驭不确定性

摘要: DO NOT STOP NEVER GIVE UP






剧变时代,从个人到组织,心理韧性的提升刻不容缓。打造韧性能够帮助我们从逆境中快速恢复,是激发个人与组织成长的能量之源。

 


 






在不确定成为常态的当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对于现状的焦虑、对未来的迷茫。这样的状态犹如一场心灵感冒,长期的精神内耗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迈出第一步,突破自己的低迷舒适区,从这场心理感冒中康复就并非难事。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张晓萌在她的新书《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全新的心理复原力框架,框架下的11条韧性法则,或许能够帮助每一位身处不确定的你,缓解焦虑,摆脱精神内耗,实现自我破局。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当情绪失控时,如何战胜焦虑,通过“持续小赢”的积累实现终身成长?  当认知遇到瓶颈时,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实现向内探索和觉察?  当面临职场危机时,如何实现工作技能与专注热爱的相互转换、相互促进?  当忙碌裹挟生活时,如何避免行为与目标的偏离,追寻人生的意义?  当组织身处逆境时,如何强化信任联结,提升团队的幸福感和复原力?  …………  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强大的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剧变时代,心理免疫力的提升刻不容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打造韧性能够帮助我们从逆境中快速恢复,收获更多的积极体验,是激发个人与组织成长的能量之源。  作者在融合心理学、行为学等前沿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韧性飞轮”模型,旨在从觉察、意义和连接三个层面解码焦虑与情绪,发掘并深化热爱,在关系中强化自我认知,实现从个人韧性到组织韧性的传导。另外,为了帮助读者实现个性化应用,本书梳理出了一系列提升韧性的思维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焦虑拆弹表、正念冥想、热爱清单、意义树、感恩清单等,聚焦情绪控制、思维重塑、认知提升、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践行“持续小赢”这一关键行动原则,让企业家、管理者和个人在不确定的时代积小赢,成大胜,实现高韧性进阶。  

为何焦虑?从心理学定义上来说,焦虑(Anxiety)是指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不可预测和不可掌控。第一种导致焦虑的思维,就是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人类天生对掌控感异常迷恋,不仅仅是因为掌控能预测未来,更重要的是掌握行为本身。对掌控感的过度需求会让人时刻处在心理戒备状态,压力重重,严重时则演变成强迫症。因此,消解对掌控感的执念,是缓解焦虑的第一步。

完美主义是第二种常见的焦虑思维。“我绝对不能出错。”这样过度谨慎的想法,使得完美主义者选择回避任何超出自己能力和经验范围的尝试。对于完美主义引发的焦虑,首先要抱着“我可以犯错”的观念,将出现的错误和他人的建设性批评视作成长的机会,放弃与他人的过度比较,接受这样的事实:某件事情我们做得好与不好,并不能反映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第三种焦虑思维是过度负责。“我要对所有人的幸福和安全负责。”这种思维模式的行为表现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多,过度为他人着想或承担责任,也就是讨好型人格。

过度负责者总是担心和别人的关系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在与人相处时非常容易忽略自己,对自己的关爱不足,试图通过无条件地帮助或者妥协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其实这样的讨好行为不仅无法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会降低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原则底线。此外,过度负责的思维会让我们在单方面讨好中越陷越深,时刻焦虑于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使他人不快,以至于丧失了自己的生活主见。

改变过度负责带来的焦虑感,首先要明白,我们的个人价值并不建立于他人的评价上,而在于是否创造了令自己满意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过度负责者都需要明确自己助人、利他行为的目的,而不是在焦虑心理下让渡自己应有的权利。毕竟,“爱自己,才是一切幸福的开始。”

张晓萌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系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率先在领导力教学中引入心理韧性的概念,启动并持续追踪中国企业家韧性打造的研究项目,积累了超500万个数据点的独家研究资料。任教课程连续7年获得逾万名企业家学员的高口碑赞誉,并在2019—2021年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那么,韧性思维如何帮助我们增强心理弹性,改善焦虑情绪?书中提供了一种基于认知行为学的“ABC模型”,可以有效的剖析心理障碍并解决。首先,A、B、C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人们对负面情绪反馈的三个阶段:

A-adversity,是我们平常遇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事件,可大可小。B-belief,是你的想法,你对不好的事情的解释。C-consequence,是后果,包括你的感受和由感受所带来的各式各样的行为。

“ABC模型”的自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阻断悲观式“反刍”,当坏事已经来临,应将“A”抛在脑后,建设一个坚强的“B”,第一时间考虑补救的措施,以改善结果“C”。

书中,张晓萌给出了4条可操作的韧性工具。

1.记录客观事实,即客观正确地分析令你焦虑的事件本身。我们可以用纸笔记录下发生了什么,重点是只能陈述,不能带有主观评价,更不能使用任何描述情绪的词汇进行记录。明确客观现实,第一时间提醒自己:把想象和事实分开。

2.拆解焦虑心理,分步骤剖析当下不利事件对我们的实际影响,以此逐步建立一种掌控感,缓解不必要的担心。在这里,需要思考以下4个问题:我担心会发生什么?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对我现阶段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对我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这4个问题对应的是焦虑的定义,即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不可预测且不可掌控。问题一“我担心会发生什么”是在帮助我们思考哪些未来的事情是不可预测的,问题二“最糟糕的结果”旨在帮助我们思考不可掌控的事件。已知焦虑实际就是对恐惧的预期,因此和第三、第四个对于影响的思考,能够有效帮我们寻回掌控感。

例如有人时刻担心自己被裁员、被优化,每天花大量时间去看相关的报道和信息,这就是过虑的表现,其实更为可控的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同时留意行业内的工作机会,做到未雨绸缪。

3.记录幸福时刻。抵抗抗焦虑还需要积极情绪的加持。积极体验由认知决定,锻炼幸福感与正念思维,能够让我们减少消极的时间,培养心理韧性。书中建议,我们可以每天记录下3个幸福时刻。它们不一定需要是工作或者生活中的重大成功或者突破,一次领导的赞赏、一份同事的鼓励或者是完成了某个线上课程的学习,都值得被记录,通过记录“小确幸”来获得一定的正反馈,以保持我们的心态不至于长期低迷抑郁。

“韧性”作为一种心理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培养与训练,而日常对于正面情绪的记录,能够让我们保存精神能量,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用心理韧性的复原力建立起一道防火墙,阻挡焦虑的侵袭。

4.积极归因,针对积极的心态,梳理自己的思路。

比如你今天得到了难得有好脸色的领导的称赞,在欣喜之余你可以进一步地去考虑为何会获得这句称赞。是你的工作完成得很好?还是你的态度很端正?如果是工作完成度高,你就可以复盘自己是如何达成的,是效率取胜,还是找对了方法?这个方法是否能套用到将来的工作中,以此来整体提升能力?

只有不断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带来这种体验的环境与过程关联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幸福感并减少痛苦。如此进行深度挖掘之后,我们的心理会下意识强化这样美好的体验,并形成一套正向的思维归因模式。如果我们内心美好的事情积蓄得越来越多,就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形成的这种能量也正是韧性。 当正向归因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我们就能够改善首先关注负面情绪的天性,用心理弹性来对抗不利事件带来的焦虑与精神内耗。

在瞬息万变的当下,如何把握不确定环境中的确定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心理能力。韧性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模式,更是一种心理复原的能力。

 

 


 





编辑—一方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